close

QQ點評:1.正視風險,高風險亦是高報酬
              2.生技業籌資篳路藍縷
              3.生技新藥產業的專業性與資本市場的認知落差
            生技業茶壺裡的風暴未完待續



浩鼎事件後 台灣該領悟三件事
2016-03-01 天下雜誌592期

浩鼎解盲未過,為台灣社會投下大震撼彈。台灣對生技業是不是熱過頭?致力要成為生技島的台灣,未來路上仍危機重重。

 

 

 

上櫃不到一年,生技股王浩鼎在二月二十一日宣布解盲後,截至二十六日收盤,股價跌至四六三元。短短五天,市值蒸發逾三百億。浩鼎也緊急召開董事會,準備砸五十六億,買回庫藏股。

投資市場的閃亮新星,瞬間蒙塵。

解盲前,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受《天下》專訪時表示,「今年,終於馬上要翻牌了,黑森林已走到盡頭,但後面是光明大道、萬丈深淵或羊腸小徑,都有可能。」

張念慈口中的翻牌,正是公布解盲結果。這一等,就是十四年。

自二○○二年成立,浩鼎以研發癌症與抗感染新藥為目標。其中,乳癌治療性疫苗新藥OBI-822試驗備受矚目,因它嘗試開發近年全球生技界熱議的癌症免疫療法;關鍵的醣分子化學技術,是技術移轉自中研院院長翁啟惠。

解盲當天,櫃買中心湧入記者和投資人。新聞稿上「未呈現統計學上顯著意義」,顯示解盲結果未過關。

浩鼎副董事長許友恭解釋,這是當初使用傳統藥物的臨床試驗設計所致。免疫療法的特性不同,應從病人在施打治療性疫苗後,產生抗體與否來比較,因此將從這次結果,設計下一步臨床試驗。張念慈說,或依新指標和台灣主管機關討論能否直接申請藥證,「是科學、臨床的成功。」

但外界似乎不買單。解盲當週,浩鼎的股價不僅跌跌不休,其他生技類股在開盤首日也受波動。外界對解盲結果的批評聲浪也不斷,例如,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,公開質疑「成功」的說法。

 

浩鼎單一公司的解盲,讓逾三百億資金退場,也引起熱議。這對致力發展生技島的台灣,有什麼啟示?

 

 

 

投資者 須正視風險

 

浩鼎的股王地位,讓它飽受爭議。

 

勤業眾信生技醫療暨製藥產業負責人虞成全說,浩鼎市值一枝獨秀,甚至比起國外藥廠或產品上市的藥廠來得高。因此,連日來的市場反應「向下修正,很合理」。

 

為什麼股價炒到那麼高?虞成全分析,台灣投資散戶多,和機構投資者相比,缺乏風險評估力。

 

photo

 

以二○一五年櫃買市場總成交金額來看,高達八成為個人投資,沒有專業鑑價力,易受股友社、民間分析師鼓動,一窩蜂跟進。

 

不只浩鼎,中華民國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觀察,台灣對生技產業的評價或行情有高估趨勢,「不能只考慮成功價值,還要考慮失敗風險。」

 

尤其新藥領域,不同藥物、臨床試驗階段各有不同程度風險。

 

學術期刊《Nature Biotechnology》於一四年的研究分析○三到一一年間,四千多種新藥指出,從臨床一期到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核准、上市的成功率僅一○%。其中,癌症的致病機制複雜、種類多樣,讓癌症藥物的臨床試驗成功率僅有六%,為非癌症藥物的一半。

 

這對投資者來說是個提醒。「解盲沒過,不會只有這次,(生技產業)未來仍會不斷發生,」李鍾熙說,「把這個當Growing Pain(成長中的痛),」要從痛中成長。

 

政府也應建構起好的投資環境。

 

李鍾熙建議,政府須教育投資者,還要避免不法或過度炒作。

 

另外,台北榮總婦產部婦科腫瘤副教授莊其穆呼籲,目前台灣對生技產業一頭熱,但卻極度缺乏擁有評估藥效的專業人員,政府應積極培養。

 

企業 要長期穩固的資金

 

浩鼎事件後,有資深生技業人士預估,台灣股票市場的淺盤效應將會受衝擊,未來新藥公司募資將更辛苦。

 

雖然相較一四年的基亞,因第三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不如預期,引發生技類股重挫,浩鼎事件對整體生技類股的影響不大。同為上櫃的新藥研發業者觀察,這次的股價表現較理性、市場反應成熟,隔天就回穩。

 

他強調,各藥廠解盲都是獨立事件,不該影響其他公司的價值,投資者有正確認知,是好進展。

 

但,投資者也必須認知,生技產業需要長期投資。

 

即便這幾年來熱錢湧入生技產業,根據經濟部工業局《二○一五生技產業白皮書》,民間投資生技業金額逐年成長,一四年已有四五八億台幣,較一○年成長五二%。

 

但這數字仍遠低於跨國藥廠一年的研發費用。例如,光一家國際藥廠瑞士諾華,同年研發費用約為三千億台幣,相差六.六倍。

 

而且國內資金能否長期、穩定是個問題。「投資者假如都是炒短線,不利產業發展,」中研院院長、同時也是生技整合育成中心總召集人翁啟惠憂心地說。

 

業界人士則表示,台灣藥廠若要走出去,不能只靠國內資金,更需要被國際看到。但他感嘆,台灣生技公司的資本小,國外大型機構不會投資。

 

因此,需要政府制定好的政策、建構穩定的資金環境,及鼓勵長期投資的稅制,讓企業茁壯、走到國際。

 

虞成全舉例,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,就為生技業帶來長期且穩定的資金。

 

社會 應重構生技業文化

 

根據《二○一五生技產業白皮書》,截至一四年底,該基金共投資十三家生技公司,其中不乏已上櫃且有營收的新藥公司,如智擎、太景和永昕等。

 

雖政府喊著要發展新藥,但台灣的新藥產業「文化」,也就是社會大眾對於新藥產業的態度,仍未建構完整。「有些人不了解疫苗和一般藥物的差異,解讀為失敗,」翁啟惠說,「台灣怕失敗,所以一聽到失敗的反應太負面了。」

 

對照國外,解盲未過是常有的事,但不會因為一次未過關就停止腳步。「新藥開發,不做就不會成功,」曾主導多次跨國癌症藥物臨床試驗、現任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的楊志新說。

 

他舉例,德國藥廠百靈佳開發肺癌標靶藥物妥復克,第一次第三期臨床試驗解盲未過,但從中發現該藥對特定病人、施用時間有療效。修改設計後,通過第二次臨床試驗且已在全球上市。

 

由此,楊志新強調,看待新藥產業,不應只看到商業價值,還別忘了科學價值和病人福祉的重要性。

 

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選後首站的產業之旅宣告,「將帶著決心和信心發展生技產業。」

 

不過,面對當前台灣投資者、企業和整體社會,在步入生技產業路上的種種危機,似乎還須帶著耐心,一一克服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Bio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